首页 > 常识 >

闻一多——我国现代爱国诗人和民盟盟员与民主战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4 16:44:26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出生于湖北浠水县下巴河的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13岁的他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期间由于在诗词方面的才华表现,他相继发表了诗、赋,1919年2月,担任《清华学报》的编辑。


闻一多先生

1922年7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的美术学院、纽约艺术学院和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学习,期间在专攻美术的同时,满怀极大兴趣专研诗歌、发表诗评,并在国内出版了诗集《红烛》。

1924年3月,他的英文诗《另一个支那人的回答》发表在科罗拉多大学,但未获得学位,7月,作诗《大暑》,9月,转学来到纽约艺术学院。

闻一多的婚姻与留学生活不尽人意,给他带来的是深沉的孤独和生命体验,他的许多诗作就是以此为主题和题材。如赴美留学的途中所写的《孤雁》。他称自己是“孤寂的流浪者和可怜的灵魂”。这个思乡难耐、不幸失群的“孤雁”,在无埂、广阔的空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

1928年6月,他的译诗《情愿》发表于《新月》第一卷,同年8月,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曾说过: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讲学中的闻一多

家庭生活

闻一多的妻子名高孝贞,一生有六个孩子,分别是长子闻立鹤、次子闻立雕、三子闻立鹏、四子闻立鸿、长女闻立瑛、次女闻铭。

主要作品

原著《名誉谈(论文)》《建设的美术(论文)》《雨夜(诗歌)》《月亮和人(诗歌)》等

译著《台湾一月记》《樱花》《礼拜四》《情愿》等

闻一多的创作特点

闻一多先生不仅富有大众所熟知的具有正义感、关心时事的一面,还藏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他在艺术创作当中,会时常以孩童般独特、好奇的眼光打量生活中的事物。他的许多诗作都流露着生机勃勃的童趣,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孩童般浪漫天真的想象。如太阳是闻一多诗歌中常有的意象。他的《朝日》《太阳吟》的诗中,太阳“富有创意”,分别被想象为“主人翁”“神速的金乌眠后的春蚕”,充满了无限的童趣。

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色彩的运用,强调色彩丰富、生动,诗画暖热。

在诗歌造型方面,为一种“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发展。闻一多很重视视觉上的整齐,汉字它是象形文字,而文学它是空间与时间的艺术,能通过空间产生的视觉形象使诗歌出现美感。均齐是闻一多诗歌造型方面的最大特点。

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徒步3500华里,期间采集民歌、民谣,创造出很多描绘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的作品。临大迁往昆明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担任教授。

1946年7月,在参加悼念李公朴大会上,谴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他的《最后一次演讲》,后又再到民主周刊社主持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即将到达家门口时,暗藏的特务开枪,闻一多头部中枪命忘,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57岁。

世人评价

毛主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派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抗战以前,他(闻一多)差不多是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闻一多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他是五四运动以后非常杰出的作家。


闻一多塑像

闻一多纪念馆

闻一多纪念馆修建于他的故乡湖北浠水县。修建有铜像、序厅、《闻一多生平事迹简史》展、碑廊等。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