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8 20:17:06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诬谋反,未带凭证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告以商鞅之法,留宿无凭证之人要治罪;商鞅想逃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绝不接纳;终遇秦军,战死而遭车裂之刑。今天的故事主角就是因变法而强大秦国之商鞅。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故史称为商鞅。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庶子,平时喜欢钻研法家刑名的学说。起初,商鞅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与魏公子卬等交好。公叔痤知道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还未来得及向国君推荐。公叔痤病重,魏惠王来到公叔痤的府邸看望他,魏惠王问:“倘若您不能再辅佐我,国家大事应该交给谁来处理呢?”公叔痤说:“你可以交给公孙鞅,不要看他年纪小,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我希望君主可以将国家事务交给他处理,希望君主可以信任他!”公子卬也推荐商鞅,但魏惠王没有说什么。公叔痤接着说:“如果您不接受我的意见重用公孙鞅的话,就一定要杀死他,不要让他离开。”魏惠王答应之后就离开了。魏惠王从公叔痤的府邸离开后,对别人说:“公叔痤真的是病糊涂了,他先是希望我将国家大事交给公孙鞅治理,可一会儿又劝说我杀了他,如此说话难道不是前后矛盾吗?”于是不采纳公孙痤之言。当然,日后魏惠王本人也会为自己今天的决定而后悔。
公叔痤将公孙鞅叫到身边,说:“身为臣子,我首先要忠于我的君主,然后才能扶持属下,所以要先辅助君主,然后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你。我刚才建议惠王将你杀了,所以你还是赶快逃走吧!”公孙鞅回答:“既然国君不听从您的建议重用于我,又怎么会听从您的建议杀掉我呢?”所以他暂时没有离开魏国。
施展才华,需要时机和明君,很快,机会来了。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崤山以东战国六雄已然形成,秦国因地处偏僻,被诸侯们疏远。秦孝公以恢复祖先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商鞅听说这个消息后,就来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见秦孝公,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商鞅想要实行变法改革,但是很多秦国人都不同意,秦孝公也有所犹豫。商鞅对秦孝公说:“与自己的臣民,不能想着开创事业,只能分享事业成功后的喜悦。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让国家富强、百姓安泰,就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旧思想。”大夫甘龙等不以为然,说道:“这是不对的。依照过去的规章制度办事,官员才能够熟练自如,百姓才可以安居乐业。”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普通人眼中,遵守古老的传统才是正道,而学者们常常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这两种人只适合做官守法,想要与他们讨论开创新业的事是不可能的。聪明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循规蹈矩;贤德的人因时制宜,无能的人只会墨守成规。”秦孝公说:“讲得太好了。”就这样,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商鞅变法思想,战胜了旧贵族们“法古”、“循礼”的复古守旧思想,于是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要负责新律法的制定。
商鞅下令对百姓进行整编,通常五家一伍、十家一仕,户与户之间相互监督,如果有人犯法就要集体受罚。对奸邪之人进行举报的,能够获得如杀敌立功者一样的赏赐与待遇;知道犯罪却隐瞒不报的人,将会获得如临阵降敌者一样的处罚;立下战功的人,能得到上等的爵位;私底下打架斗殴的人,根据情节的轻重给予不同的刑罚;努力劳作,耕作纺织而使粮食布帛增多的人,就能够免除徭役;因懒惰而贫困的人,全家都会被充为奴隶;皇亲国戚没有得到军功的,不可再享有贵族的地位;确立官阶等级,并由国家统一分配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等。让有功劳的人享受尊荣,让没有立功的人即便富有也不光彩。
详细的法令虽然已经制定出来,但是商鞅并没有公布,这是因为商鞅担心百姓会心存疑惑,甚至不相信此法的公正性,于是他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的木头,并且下令说,不管是谁,只要可以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会赏赐他十金。百姓认为这件事很奇怪,谁都不敢动。商鞅又下令说:“可以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官府赏赐给他五十金!”后来,终于有个人鼓起勇气把木头搬了过去,商鞅立即将五十金赏赐给他了。此时,商鞅才将法令颁布出来。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
在实行法令的一年之内,秦国的数千百姓都在说新法不好的地方。正在此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商鞅说: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之所以不顺畅,关键在于上层人物不遵守法律,太子作为帝位的继承者,不可以施以刑罚,便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子虔,还在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刻字,以此作为惩戒。”第二天,秦国上下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从此之后,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遵守法令。后来公子虔又触犯法令,被处以劓刑挖去鼻梁,致使他闭门八年不出。公子虔者,为秦献公之子,秦孝公的亲兄弟,商鞅的严刑峻法,也为日后的车裂之刑埋下了祸根。在新法施行的十年中,秦国被治理得非常好,可以称得上是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人民争相为国作战,不敢为私利斗殴,乡村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就连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都改口称好。商鞅说:“这些都是不遵守法律的小民!”于是将他们全部发配到边疆。从此之后,臣民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公元前341年,商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就好比是人有了心腹大患一般,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何这样说呢?因为魏国东侧有高山为依,并以安邑作为都城,正好与秦国隔黄河相对,独占崤山以东的地势。它在强盛的时候就向西侵略秦国,衰落的时候就向东撤退以求保全自身。如今秦国在您的贤明带领下,国势日渐强盛,而魏国往年在马陵之战被齐国大败,其他诸侯国都背离了它,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攻伐魏国。魏国抵抗不住,一定会向东撤退。那时,秦国就轻而易举地占据了黄河、崤山等险要之地,如此制伏东面各诸侯国就容易多了,而奠定称霸大业也就指日可待了。”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建议,派他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为将军前来迎击。
两军交战,商鞅派人给公子卬送信,信中写道:“当年,我和公子的交情非常好,现在都成了两军大将。我实在不愿意见到我们兄弟之间相互残杀的局面,所以想要与你私下见面,然后立下盟约之好,畅饮之后双方都撤兵回国,使秦国、魏国两国百姓就此安心。”公子卬真的相信了商鞅的话,于是前来赴约。两方盟誓结束,正在饮酒之时,商鞅示意让事先埋伏好的伏兵冲了进来,将公子卬捉拿,又乘机对魏军发起攻击。就这样,商鞅以诡诈欺骗之法,打败了魏军。这既是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思想的最好诠释,同时也为后来商鞅的祸患留了浓重的伏笔。魏惠王得知失败的消息之后,极为惊恐,派人将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讲和。这时,他才深感懊悔,并说道:“我真的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商鞅立下战功,秦王将商、於等地的十五座城池赏给了卫鞅,封号为商君。
商鞅辅佐秦孝公十年,文治武功都出于众人,大家都来称贺。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劝商鞅辞官纳地,急流勇退,提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意为敢于实话直说的人非常可贵,但商鞅不听。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使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
秦孝公死后,太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贵族势力趁机告发商鞅有谋反之心,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不接纳,断了商鞅最后的希望。商鞅在无奈之下只好和他的属下一同来到封地商、於,并起兵对北边的郑发起攻击。而此时,秦国军队也对商鞅发起了猛烈进攻,终于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全家老少都没能逃过此劫。
商鞅虽然被杀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