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流觞什么意思(文物中的成语:曲水流觞)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7 09:33:42    

文物中的成语:曲水流觞

成语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相信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很多成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怎么来的呢?

“完璧归赵”的“璧”是指什么?“参差不齐”里的“参差”为什么是乐器?说话分量重为何又叫“一言九鼎”?

“临博微课堂”推出“文物中的成语”系列栏目,选取20个与临沂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相关的成语故事,带大家轻松走进神秘的文物世界,领略临沂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成语,我们认识文物;透过文物,了解千百年前临沂那些传奇的故事。

释义:把酒杯放在弯弯曲曲的水中顺水漂流,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喝酒。此古代风俗,指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边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形容春游宴会。

造句:在靠近小溪的位置,我们放了几只木制的茶盏,置在小巧的木制托盘上,仿佛古时文人们曲水流觞一般,在潺潺的溪水中兀自打着转。

“流觞曲水”的出处是哪儿?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曲水流觞习俗的来历

三月三,生轩辕。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日子,也叫祓禊、修禊、禊祭、祓祭等等。《兰亭集序》中开头就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指的就是上巳节。

上巳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后汉书·礼仪志上》

“巳”有“福祉”“去除”两层含义,根据《说文解字》,又可解释为“胎儿”,或被引申为“一种求子之祭”。

以“巳”为名的上巳节,最初巫术气氛极其浓厚,主要活动是在水边祭祀,祓除不祥,周代称之为“水滨祓禊”。祓,即“拔”;禊,即“除”。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原本是年末岁首在宗庙社坛中进行的,后来才改至水滨。《周礼·春官》记载,掌管水滨祓禊仪式的,是周王朝指定的女巫。

古人认为,上巳日阳气布畅,万物讫出,正适合清洗宿垢,除病消灾。至汉朝,朝野上下都对上巳日特别重视。每到这一天,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水边“洗濯祓除去宿垢疢”。

上巳节最古老的习俗是临水浮卵,即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后变为“流杯曲水之饮”,在祓楔仪式后,人们坐在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便取饮,彼此相乐。魏晋时,文人雅士喜欢承袭古风之尚,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常作流觞曲水之举。

觞是什么?

漆耳杯(西汉) 临沂市博物馆藏

漆耳杯(西汉),临沂金雀山出土,临沂市博物馆藏。长13.8厘米,宽9.7厘米,高4.2厘米。木胎,用黑漆绘凤鸟、花草、云气纹,耳及口沿外部以朱漆绘弦纹、涡纹及波折纹。

“觞”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浮于水中。此外也有陶制的,形状有点像商周时期喝酒的青铜器——爵,两耳像鸟的双翼,所以称为“羽觞”。

所谓“流觞”,即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便是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在会稽举行的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作为书圣故里的临沂人,我们更应该了解曲水流觞,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宴饮方式以及上巳节的其他习俗。其实到了唐代,人们就已经觉得在春寒料峭的时候洗冷水澡太不舒服了,达官贵人们大多都选择去郊外泡温泉并宴饮娱乐。临沂也有不少温泉,明年的上巳节,我们也可以去泡汤、祓禊,再吃个温泉煮蛋,玩个曲水流觞。回城的时候沿着沂河岸边走一走,体会一下孔老夫子当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