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13:00
三河市“招牌改色”风波以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的结局收场。同时,廊坊市联合调查组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需要反思的不只是三河市。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招牌“较劲”的闹剧着实不少。荒诞背后,是基层治理中权力任性的沉疴痼疾。它恰是一面照妖镜,照射出当下营商环境优化道路上的深层梗阻。
“招牌改色”本质上是行政权力对市场领域的粗暴干预。这种以个人审美偏好替代公共政策的做法,将城市治理当成了儿戏,不仅折射了权力的霸蛮,也暴露了决策过程的随意。
如此乱出手、瞎指挥、胡折腾,伤害的不只是商家利益,更影响当地市场活力、信心以及城市开放的形象,需要巨大的代价和成本去修复。网友的一句反问堪为这种“深远影响”的注脚——“谁愿意去这种地方投资?”
因此,问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更迫切的行动是要下决心管住“闲不住的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优化营商环境,不要让市场活力窒息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牢笼之中。无论是从当下拼经济的现实出发,还是为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考虑,有些地方政府都要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赶紧转变管控思维,践行市场经济“服务者”的角色,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帮忙,把“店小二”精神从口号落实为行动。
落实的关键之举就是以法治划清权力边界。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凡是法律未禁止的,皆是市场主体的权利。对于店招颜色、字体等商业标识,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行政权力就应保持谦抑,可以遵循“负面清单+自主申报”制度,将管理重点从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避免以“指导性意见”行强制干预之实。
再进一步而论,无论是城市治理,还是优化营商环境,都不应是单向决策,更不是“单人决策”,而是一项由市场、政府、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协同的系统工程,是对市场与政府共生关系的重构,最终建立起一个“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生态系统,将“尊重规律、敬畏市场、服务企业”的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基因。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但若不能从根本上约束行政权力的扩张冲动,再多的政策承诺都可能沦为纸面文章。唯有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将“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真正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原则,才能彻底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开辟发展的新空间。时间不等人!
来源:央视网
“店招改色”漩涡中的三河
2025-04-16 09:03:00三河市的教训:权力任性是对营商环境的致命伤害
2025-04-16 08:13:00茂名“阳光100彩世界”启动,为什么是激活城市空间的关键一招?
2025-04-16 01:06:00忙活半天,美国政府欠的更多了
2025-04-16 00:23:00和讯投顾刘彦军:小高点
2025-04-15 09:03:00从购买商品到体验生活,黄陂玩出市场生态聚合新高度
2025-04-14 19:46:00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对话,看到东莞多元视角下的“制造美学”
2025-04-12 19:33:00城中村变成“城中景”!新合肥西站片区安置房拟6月完工
2025-04-11 1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