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破解“内卷化”困局,深圳以"代表性成果评价"重构人才成长坐标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0:45:00    

开栏语

深圳是全球人才实现梦想的热土。在这里,有一群“零跑者”。他们带着探索未知的勇气和热情、追逐梦想的渴望与决心、求是创新的态度和追求,在千行百业锐意进取、拔节向上,让深圳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和创新活力的人才之城。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总结推广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深圳市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成果,深圳市委组织部联合南方日报特推出《解码深圳“零跑者”》系列报道,集中展示近年来深圳各区、各单位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创新亮点举措暨“零跑者”优秀项目,充分激发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敬请垂注!

在深圳龙岗区龙翔大道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矗立于此。在该校的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中,评审材料中多出了一份特殊的“成绩单”——教师们精心遴选的1-3项代表性成果。这些凝聚着教师心血的教案设计、技术专利、企业服务案例,正通过加密通道匿名送往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案头。

这场看似常规的职称评审改革,实则蕴含深意。当破“四唯”之风席卷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之际,深圳率先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构建起“代表性成果评价”体系。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是深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改革重点内容,深信院在教师职称评审中,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申报人提供1-3 份代表性成果,由学校匿名发送给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评价,评价意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这一评审方式科学、有效地评价申报人的业绩水平与实际贡献,引领教师在自己擅长的教科研领域深耕,努力产出优质成果。

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一直以创新作名片,以进取为标签,其教育事业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这场改革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更折射出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变革的深层逻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圳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相继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深圳市中-高职教育集团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在此背景下,深圳高职院校纷纷响应政策号召,依据自身情况开展工作,进行相应改革调整,促变革、促活力、促创新。

一汪源头活水想要汇流入海,需要从根本处做梳理、从源头处净化水源。深信院将教研人才视为珍宝,将激发人才教研活力、释放教研潜能作为工作重点,响应国家教育评价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从小切口入手推动大改变,创新评价机制,克服“四唯”倾向,推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代表性成果评价”体系。

深信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晖表示,深信院的改革出发点是“跳出教育看教育”,更加注重教研人才在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

“以往我们看教育工作、看教研人才都是在‘教育’里面看,存在片面性。现在要跳出去,在‘产业’里看,在‘实践成果’里看,看我们的工作成果是否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是否对深圳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王晖说。

深信院人力资源处处长何旭曙介绍,以往的评价体系里,教师对学生的贡献容易被忽视。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现在,新的评价制度按照教学为主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建立了新的分类评价体系。

“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还给课堂、还给学生,把行业标准、证书考取引入课程,让学生通过冲击各类证书和国家、省级奖项,建立起对专业、对行业的全面认知。”何旭曙说。

从2021年起,深信院开启以“代表性成果评价”为关键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将“代表作”送审变为“代表性成果”送审。

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时容易出现“唯论文”的倾向,这就导致整个评审过程更像是“做算术题”。例如,在职称评选的结构化计分过程中,会出现申报人堆砌论文数量但不重视质量的情况。

此外,“唯论文”倾向的评价形式也较为单一,不能准确评价申报人的实际水平和工作成效。

实行“代表性成果”送审制度后,原先走数量的评价方式更迭为走质量。申报人仅需提供1-3份在教学、科研、产业或社会服务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业绩,就可参与评审。

之所以要跳出评价看评价,是因为人才评价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用好人。如果评价方式不科学,那是不可能用好人才的。就像评价不同领域的运动员一样,标准和方式一定不一样。鼓励人才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做到各美其美才是评价的意义。”王晖说。

对此,在2023年评上正高级职称的赖红教授深有感触。他坦言,以往的评价方式单一,只要文章发得够多就行。但是,项目的转化情况、培养学生取得的成果……这些工作成绩不被看中。

“如今,评价标准变了,变得更加贴合行业需求,更需要凭真本事说话。”赖红说。

深信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的肖海兵教授主要从事激光精密制造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对于这个极其看重实操的领域,新的评价机制对他而言大有裨益。

“以前的评价只是堆砌自己的成果,现在需要从林林总总的成绩中自我提炼。比如,我可以拿出百万元级别的省级市级横向项目的转化成果,也可以拿出顶级论文和国内外发明专利,还可以拿出指导学生获得的创新创业大赛成果。不唯数量,只唯成效。”肖海兵介绍说。

“以前有些教师甚至推着行李箱来评职称,里面塞满了各类论文,现在大家只需要提交最能代表自己水准的代表性成果就行。”王晖笑着说道。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两大支柱,通过协同培育专业化人才和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度塑造着国家人才战略架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推动社会系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支撑作用。

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深圳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与产业发展一线实践相结合。在助力深圳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牵引下,深信院的教研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也在“跳出职教看职教”。

跳出职教来看,新的评价机制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老师提交的成果交付给同行评价之后,他们会公允地评价你的成果所展示出的影响力,判断其学术质量和价值。”王晖这样解释道。

来自深信院交通与环境学院的金珞欣副教授是“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的首批参评教师。获得了副高级职称的她认为,评价机制起到了风向标、助推器的作用,她能切身感受到新机制在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为自己规划有前景、有价值的发展方向。

评价的经历对我来说首先是一道总结题,然后是选择题,最后是一道思考题,是对自己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代表性成果是聚焦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的业绩成果组合,看这些成果能否传承下去,能不能在行业内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利国利民。”金珞欣说道。

深信院软件学院副院长程东升教授同样十分感慨。他谈到在参评时,自己选择了“教学科研型职称”。“这是符合自己特点的赛道,填写材料时感觉就是对自己这些年工作的梳理和总结。以前的评价方式是让我们做全能冠军,现在的评价,是让我们专注具体领域做领域专家。”程东升说。

现在,程东升正抖擞精神,推动深信院与腾讯共同成立国内第一家职业教育高等工程师学院,推进深信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上迈出新步伐。

从机械的“教书”工作,到更具深度、更需魄力、更要方法、更看人才的“育人”工作,以深信院为样例的深圳高校、职业院校,正不断通过如“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一样的革新工作聚拢新能量。

教研人才们摩拳擦掌,正在一所所教室、实验室中培养着更多精技术、懂产品、善合作的复合型工程师后备军,为深圳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培育更多技能人才。

采写:南方+记者 胡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