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守好“粮袋子”!玉林干群同心抗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7:15:00    



4月24日上午,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的上空乌云密布,一场期盼已久的甘霖倾泻而下。

这场由自然降雨与人工增雨共同作用的大雨,让连日来奋战在抗旱一线的干部群众松了一口气。

雨水的背后,是一场全市上下联动、干群同心协力的抗旱攻坚战。



高位推动,全市干群同心抗旱




今年3月以来,玉林市持续高温少雨,水库蓄水量同比减少近四成,多地农田面临严重干旱威胁。民生为本,春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粮食安全。

市委书记王琛走进田间地头,实地察看旱情,指导抗旱工作。


市委书记王琛、市长张惠强等市四家班子领导,迅速下沉到基层一线,实地察看旱情,督导防旱抗旱工作,强调要加强会商研判,强化统筹调度,突出重点区域,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抗旱保耕;要根据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把旱情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要未雨绸缪全力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市长张惠强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抗旱工作。


在玉州区高山村,村民们早就察觉到了异样——刚刚插下的秧苗因缺水开始发蔫,部分农田甚至出现干裂。面对严峻形势,村委会迅速行动,组织村民展开自救。村水利主任牟建明带领村民动用两台大型抽水机,从村内仅存的一口水井、古旧水塘,甚至向邻近的清湾江“借水”,确保水源能流入每一块急需灌溉的农田。与此同时,村民们也纷纷自购小型抽水机,加入抢灌行列。短短几天内,全村灌溉农田超1200亩,惠及4000多名村民。

“去年村里修了水渠,今年就派上了大用场。”牟建明感慨道。得益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高山村的水利设施在旱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引水、蓄水效率大幅提升,为抗旱保耕提供了坚实保障。



水利设施修建为防旱抗旱提供帮助。

部门联动,全市织密抗旱“防护网”




面对旱情,玉林市各级部门迅速响应,织密抗旱“防护网”。在这场抗旱攻坚战中,各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市水利局启动旱灾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分区分类采取启动备用水源、应急调度、分时段供水、拉水送水等应对措施,全力保障农村供水。同时,继续做好大容山发电尾水调水到苏烟水库的工作,保障玉林城区用水。截至4月15日,全市春灌累计供水量达1.9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181万亩。积极向自治区水利厅申请抗旱救灾资金1600万元。

市农业农村局组建了8个指导组下沉一线,及时分赴县(市、区)开展农业经济和春耕生产抗旱指导工作。并联合市水利局赴各县(市、区)调度农业用水,根据天气变化利用人工增雨做好水库蓄水保障春耕农业生产用水。今年以来,全市开展人影作业82次,作业影响面积3000平方公里,增加有效降水350万吨,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旱情。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加大农业用水供应,协调调水入六洋水库,解决了北流市大里镇、新圩镇、西埌镇等乡镇的春插问题。

市水利局统筹2024年水利抗旱资金,用于泵站、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等,为受旱地区提供及时的灌溉支持,有效减少因旱带来的损失。全市累计投入1640余万元,用于抗旱设施设备采购、打井灌溉、农田水渠修缮、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及农业恢复生产等抗旱工作,启动抗旱井2394个,累计投入抗旱人力31.55万人次。



作业人员安装增雨火箭弹。


玉林市气象局人影作业人员持续坚守岗位,依托实时气象监测数据,紧盯云系演变趋势,精准捕捉有利作业窗口期,以持续作业强化增雨效果,全力为缓解我市旱情提供气象科技支撑。4月22日至25日,作业人员们深入一线,驻点值守,全力以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利用地面火箭发射系统与高山烟炉播撒装置,共实施了14次精准作业,为影响区域增加降雨,对缓解当前旱情、促进春耕生产及降低森林火险等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工增雨后,大型农机下田翻地。



采写 |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清/文 陈东 陈伟平 蒋金泰/图 刘文杰 文波/视频
责编 | 梁琪岚
校对 | 朱 秋
审核 | 林冬冬
监制 | 袁长松
出品 |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