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9:46:00
“陶都”研学
解锁非遗紫砂千年匠心密码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壶泡茶,尽显色、香、声、味之蕴,令古今茶客痴迷。
作为紫砂壶发源地,中国“陶都”宜兴蕴藏得天独厚的紫砂泥资源。这里积淀着千年制陶史,孕育出一批批能工巧匠,打造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坐落于太湖西岸宜兴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被誉为中国紫砂艺术大师之摇篮。在长达92年的办学历程中,紫砂陶一直是其职业教育体系中一张闪亮的名片。宜兴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其制作过程还给人带来静享其中的精神滋养。三年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处推出无锡工艺非遗研学项目,为中外全年龄段人群提供非遗培训课程,作为其首要特色的紫砂陶制作备受陶艺爱好者的追捧。逛博物馆,听紫砂讲座,动手做壶,与非遗大师面对面,研学打开的是一个立体的紫砂世界。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教师石越为郑州轻工业大学学生介绍课程
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学琴演示紫砂壶装饰的制作
精雕细琢间体味紫砂真功夫——
“让手中的泥巴‘听话’”
打泥片、打身筒、调脂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附近的一处实践基地,梆梆的敲打声不断,来自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陶瓷系的30名学生正干得热火朝天。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院长李斌为学生开展讲座
自4月13日抵达宜兴,郑州轻工业大学师生开启了为期12天的紫砂文化探索之旅,在参观民间文化艺术沙龙“八面来风堂”、宜兴市博物馆、宜兴市美术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等过程中,打开对紫砂的认识。研学培训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非实践课堂莫属。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并初步掌握全手工制壶的流程。
“壶内的脂泥怎么清除?”“壶口边缘怎么调整修饰?”不少学生拿着自己的手工壶请助教来桌前示范指点,用手机拍照记录,生怕错过、遗忘其中的要点。“我们平时在校拉坯比较多,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做出一把壶。”一个学生告诉记者。
“打身筒要一气呵成。”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蒋艺华穿梭在制陶现场,根据不同操作状况予以及时提醒。她说:“我们打身筒时,即便看到有人来了也不会起身,一旦站起来,身筒的泥浆容易僵掉,要么会裂开,要么会变得‘不听话’。”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蒋氏紫砂传承人蒋艺华给大家分享母亲蒋蓉带徒学紫砂的故事
带队而来的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陶瓷系主任张丽娟,做陶瓷已有20多年。此前在河南做钧瓷、汝瓷,甚至绞胎瓷编花等复杂工艺,她都不在话下,但首次接触紫砂壶制作,还是构成了挑战。“紫砂工艺通过拍打成型,刚开始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拍,发现泥巴并不会按我的预想去成型。我是在连续制作了五六个身筒后,才对泥巴的软硬、手的协调性以及壶身造型有了整体把握。”
张丽娟说:“这次我也是从零开始跟着学生一块儿学习。比如我在拍一个地方拍不下去时,会有学生说‘我发现这样拍能拍下去’,这对于我们师生来说,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师生在添新紫砂泥料厂近距离参观紫砂矿料
添新紫砂泥料厂厂长顾志明向郑州轻工业大学师生介绍紫砂黄金段泥原矿泥料
跟学生聊天时,张丽娟发现他们对紫砂的兴趣很浓,有学生还问以后寒暑假是不是也可以来。“昨天晚上,学生做壶一直到12点才回去休息,一个接一个练习,一边做一边提问,并保留着疑惑继续求教今天的授课老师。从刚开始把壶拍得比较厚、不成型,到现在慢慢上手,我看到学生们在一点一点进步。”张丽娟说,12天的培训实习,虽然远不能完全‘拿下’紫砂工艺,但能让学生对紫砂制作获得系统的了解,跟当地的紫砂大师建立链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买泥巴回去练习,有意愿的将来还可以留在宜兴实现长远发展。”
专题课堂里探得紫砂奥秘——
“把传统文化精髓提炼出来”
一把紫砂壶,如何从一抔土历经烈火熔炼,实现优雅变身?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院长李斌为学生细细道来。
宜兴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深埋于黄石矿层之下,藏在夹泥之中,被称为“泥中泥”“岩中岩”。块状岩石自矿层中开采后,堆放在露天,经风吹雨打浸蚀数月后,自然松散为粒状。人们用石磨或轮碾机将这些粒状碾碎,通过网筛选成不同规格的泥粉,按需要进行配比,以水拌匀,成为“生泥”,再将“生泥”装入真空练泥机制作成“熟泥”,经过一至两年的陈腐方可使用。李斌说:“这种传统工艺配制出的紫砂泥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当地匠人们在此基础上也创造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美的紫砂壶制作法——拍打成型法。”
学生正在制作紫砂壶
打泥片、起身筒、搓制壶嘴和壶把、压光……从泥巴到完美成品,一件紫砂壶须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复杂的成型工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制作,还离不开搭子、竹拍子、挖嘴刀、开口刀、木拍子、矩车等繁多的制作工具。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壶造型极其丰富,圆形壶、方形壶、花塑器壶等不同壶形有着不同制作技法。李斌说,方壶相较圆壶更容易上手,但方壶要做好却比圆壶难,行内有句话:一方抵十圆,一把好的方壶抵得上十把圆壶。“方壶的方不是一种机械的方,而是符合人类视觉美感的方。”
如何品鉴一把紫砂壶?李斌觉得可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工、形、功、款。他透过大屏幕分享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及名家大师的紫砂茗壶,他表示:“一件较为完美的作品,作品本身就能抒发艺术语言,给人带来一定的艺术感受。”
除了实用的茶壶,紫砂工艺品种还有雕塑、花瓶、花盆、壁饰等等。李斌希望,大家在创作理念上能突破常规、高屋建瓴。“一定要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赋能我们的艺术创作。”
大师对话里感悟匠人匠心——
“择一业终一生”
紫砂大师轮番登场分享紫砂见解,学生们紧紧环绕而坐,聆听、观察、提问,在面对面互动中精进技艺。
“从事紫砂行业需要5~10年的基本功打底,打好基础后,才可以开始自己的创新之路。”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术师周益芳这是第三次来为培训活动学生讲课。她说,实际操作中,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会不一样,有的人被这个点绊住,有的人可能卡在了另一个环节。“我们就像闯关一样,需要一关一关去过。但首先要知道紫砂器形做到什么程度为最好,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个个去攻克难关。”
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术师周益芳给大家讲解紫砂制作工序
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学琴为学生们带来的是紫砂壶装饰讲解,当她拿起一件件工具在壶把上开始精雕细琢,学生们定睛观看。周学琴从事紫砂已有三十多年,尤其擅长做花器。“我们作为紫砂从业人员,能够去传播紫砂文化,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也非常乐意去讲紫砂,期待有更多年轻人成为紫砂行业接班人。”她说。
“世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之女,蒋氏紫砂传承人蒋艺华为学生分享了母亲带徒学紫砂的故事。“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大家冬天做壶时即便手上冻得满是冻疮,也在坚持做这一行。择一业终一生。”蒋艺华说,紫砂是地方的,也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看到如今有这么多外地学生到宜兴来学做紫砂壶,她很是欣喜。“希望大家能够热爱这一独特的工艺美术,实现薪火相传,让世界各地人人都能够拥有一把宜兴紫砂壶。”
聆听大师授课之余,郑州轻工业大学师生们还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鸣紫砂艺术馆、陶二厂、古南街、添新紫砂泥料厂等地,实地感受紫砂制作的各个环节。
4月23日,师生们共同迎来整趟研学之旅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开窑。当培训期间制作的200余件紫砂壶作品出炉,大家的脸上绽放丰收般的喜悦笑容,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作品不停找角度拍照,宜兴研学之旅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作为无锡工艺非遗研学项目培训的策划者,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教师石越告诉记者,学校紫砂陶研学项目开展以来,吸引了众多当地紫砂名家加入其中并成为学校非遗专家库客座教授,他们与陶瓷学院教师携手,为各地前来学习的师生带来精彩的紫砂课堂。
师生参观吴鸣紫砂艺术馆
短短三年间,紫砂非遗培训累计超1000人次。郑州美术学院、南宁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师生,还有各地中小学生,纷纷走进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感受紫砂魅力。推动紫砂文化“走出去”, 学校陶瓷学院还加入“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展陶瓷教育活动营,为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的陶瓷专业师生开展非遗紫砂创作培训。石越说,韩国祥明大学每学期都组织学生来陶瓷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非遗紫砂学习。
现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平均每月有两期研学活动。石越说,未来,学校将继续开展更多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展服务群体,比如面向老年人推出陶冶情操的紫砂课堂。也将深化数字非遗研究,开发AI辅助设计系统、区块链非遗认证等创新项目,让宜兴紫砂陶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传统工艺振兴贡献“陶都方案”。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陶都”研学 解锁非遗紫砂千年匠心密码
2025-04-29 09:46:00千年窑火淬炼“版权之都”——解锁景德镇创新创意“出圈”密码
2025-04-28 17:17:00临沂圣陶高级中学2025年预报名全面启航!
2025-04-28 16:28:00柳林交警大队进校园开展五一节前交通安全宣教活动
2025-04-24 14:47:00应对大学生肥胖,高校频出减脂绝学
2025-04-23 14:30:00预警!较高风险!无锡今明两天……
2025-04-23 01:45:00奥运冠军焦刘洋走进景龙小学:以体育精神浇灌成长之花
2025-04-22 11:43:00增长 149%!无锡又要挤爆了!
2025-04-21 18: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