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母子错过航班大闹机场:个人失误不该由社会买单 | 我来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6:13:00    

据极目新闻报道,5月17日晚,有IP显示辽宁的网友爆料称,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有女子未能在飞机起飞前40分钟值机而错过航班大闹机场,称耽误孩子次日早上的公务员考试。19日,#母子错过航班大闹机场称耽误次日考公#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视频显示,在机场深圳航空值机柜台,一名女子不停大声哭喊:“不让登机,耽误我事儿啊,孩子要考试啊。”随后,该女子还做出跪地磕头等举动,现场工作人员对她进行安抚。

这位母亲的崩溃可以理解,但公共场合的情绪失控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捷径”。航空公司值机时间的规定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安全与效率的长期实践。乘客有责任提前规划行程,尤其是在涉及重要考试等关键时间节点时,更应预留充足缓冲期。将个人失误转化为公共场合的“道德绑架”,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暴露了对规则的漠视。

值得玩味的是,舆论场对此事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同情这位母亲的“为母则刚”,另一部分人则批评其“巨婴行为”。这种撕裂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责任归属的模糊认知。我们习惯将“弱者情绪”天然合理化,却忽略了成年人最基本的契约精神——赶不上飞机和耽误考试之间,隔着的是当事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而非机场的“不通人情”。倘若因个人失误就能通过哭闹获得特权,那对遵守规则的乘客是否公平?

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何类似事件总能引发共情?表面看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实则暴露了社会对“考试决定命运”的集体焦虑。公务员考试固然重要,但母亲当众崩溃的戏剧性场面,何尝不是一种对考试制度的过度反应?当“考公”被神化为人生唯一出路,一次误机就被放大成“毁掉前途”的灾难,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或许比误机本身更值得反思。

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应对也耐人寻味。工作人员安抚当事人、警方回避回应,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无形中助长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风气。公共服务当然需要人性化,但人性化不等于无原则迁就。与其事后安抚,不如在购票、值机环节强化提醒;面对过度维权,更应明确规则底线,而非让守规者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此事最荒诞的结尾是:网友追问“是否改签成功”,仿佛闹剧的合理性取决于结果是否“圆满”。但规则社会的逻辑恰恰相反——成年人的世界,不是每次失误都该被兜底。我们呼吁公共服务更贴心,但贴心的前提是双向奔赴:个人尽到基本责任,社会提供必要协助。若真想为孩子树立榜样,或许该从“赶飞机不踩点”开始。(作者:王志高)

相关报道:

女子疑因错过航班坐地哭喊“耽误孩子考试”,机场回应

编辑:李明 校对:刘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