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5:41:00
来源:4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国军 张桂林 周凯 田金文
这是2024年3月25日拍摄的重庆城市景象。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行走在山城重庆,不仅有两江环绕交汇的澎湃、轻轨穿楼而过的奇景,透过大街小巷、百姓生活的不同“窗口”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理念无处不在。
看力度,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扩就业促增收,以每年更新的15件重点民生实事为引领,全力提升“惠民有感”含金量。
看精度,从增加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到关爱“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在问计不同群体、细化民生举措的过程中,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清晨,菜农乘坐被称为“背篓专线”的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前往重庆城区的菜市场售卖农产品(2024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看温度,从“背篓专线”“扁担轮渡”,到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于衣食住行细微处,持续增强公共服务的普惠度、包容性。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征程中,山城重庆突出“民呼我为”,聚焦“急难愁盼”,努力把惠民生、顺民意、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奋力交出一份高分民生答卷!
惠民生的力度:接续办好民生实事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创意十足的街边景观与乡愁浓郁的老式建筑巧妙融合,清新文艺的特色小店与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相得益彰,熙攘的游客、忙碌的创业者、闲适的居民各有所乐,让这里充满烟火气和幸福感。
两年多前,民主村社区还是另一番景象:100多栋老居民楼中最长房龄超过70年,年久失修、环境脏乱,与周边商圈格格不入,群众怨言多,不少居民搬走了。
变化源自重庆近年来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这一重点民生实事——既改“面子”又改“里子”,着力盘活资源注入新产业、引入新主体,增强老旧小区活力和宜居度。
2023年4月,改造一新的民主村蝶变成了“居民新家园、商圈新纽带、创业新天地”,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在新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书法班、绘画班、合唱队等兴趣小组,让老居民生活丰富多彩。“现在不仅是舍不得走,好多搬离了的老同事又回来了。现在社区漂亮又方便,我们排练的节目经常在小广场展示,很多游客给我们点赞,大家都很高兴。”78岁的居民逢初处说。
民生为大,体现在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重庆市每年接续办好15件重点民生实事,既有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也有城市品质提升、保障地下空间安全等群众身边事,尽心尽力把老百姓身边的一件件大事小情解决好,以此撬动更多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
公园是群众休闲的重要的公共空间,作为山城,重庆在公园建设上面临空间小、用地缺等问题,怎么办?近年来重庆市充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等区域,在社区、学校、公共交通站点等周边建设“口袋”公园,让更多市民能够“推门见绿,移步入园,转角见美”。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两江新区木桃路社区公园因靠近铁路,形成了“开往春天的列车”的独特景观,引来不少市民拍照。“过去这里是个建筑弃渣场,社区周边没有休闲的地方。经改造变成了高低错落的山地公园,儿童乐园、健身步道、饮水等设施都有,我们现在散步健身有了好地方。”住在附近的邹女士满意地说。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见缝插绿”、文脉传承、功能植入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优先选址在公园绿化活动场地覆盖不足的区域,同时注重人文关怀,着力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舒适安全、有乐趣的活动场所。
2024年,重庆市建成100个“口袋”公园、10座体育公园,完成100座公园适老化、适儿化改造。今年,重庆市还将建设100个口袋公园和10座体育公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重庆作为大城大乡并存的直辖市,如何让进城务工者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
江北区鱼嘴镇的工业园区聚集了大量制造业企业。针对部分制造业企业招工用工短期灵活、公租房小区住户多为产业工人的特点,江北区将鱼嘴镇零工市场设在公租房小区门口,促进劳务供需无缝对接。
不久前,鱼嘴镇棠富园公租房小区的居民王含就通过零工市场找到了工作。她告诉记者:“我是去年3月从外地辞去工作返乡的,之前也在网上投过简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到小区门口的零工市场,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登记了相关信息,结果很快就收到了一家企业的入职通知。”
鱼嘴镇零工市场负责人介绍,零工市场一方面走访摸排企业用工需求,一方面调动社区、物业及网格员力量,收集居民就业需求,推动劳务供需信息由“散”到“聚”。2023年,江北区将零工市场建设作为促进灵活就业的新路径,已建立3个区级零工市场、127个零工就业站点,累计提供服务3.8万余人次,实现就业9000余人。
一组数据彰显了重庆民生保障的力度:2024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20个,加装电梯1400余部,完成城市危旧房改造7043户;城镇新增就业71.9万人,新增留渝来渝青年34.5万人,95万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增公办园托位1.6万个、基础教育学位8.4万个、护理型养老床位1.3万张,建成山城步道90公里、山城绿道157公里……
解民忧的精度:靶向破解“急难愁盼”
民生工作怎么干、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听民声、问民计、顺民意,民生实事才能办到群众心坎上。
如何把社区改造好、管理好?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感慨:用好“民主”这把钥匙,解锁“民生为大”这张答卷。
“我们建立了社区党委、社会单位和组织、物业公司、居民和商户‘四方议事’机制,累计召开30余场次议事会,收集居民更新改造意见建议400余条,尽力让每一件事都得到群众认可。”伍成莉说。
过去的民主村社区,有一批补鞋、剪发、修理等手艺人,为大家提供各种服务,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变迁,成为流动摊贩,带来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等难题,怎么管理?
民主村社区党委、九龙坡区城市管理部门与居民们多次协商,认为这些手艺人在民主村待了半辈子又提供了民生服务,不应该离开。于是决定在社区一处空地建设“惠民巧匠坊”,提供固定摊位让他们合法规范经营。如今“小黄皮鞋匠”“张三剪发”等摊位成了民主村的特色风景,这些手艺人们还时常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共治。
民生为大,群众急难愁盼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党委政府工作的大事,需要精准发力、靶向施策。
在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的大山深处,丰都县包鸾镇“鸾妈妈”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的兴趣课堂,每个周末如期举行。绘画、趣味游戏、户外运动等丰富活动受到239名参会孩子的欢迎。
“以前没有家教互助会的时候,周末做完作业没什么事情做,感觉很孤单。现在这里的活动可好玩了,还有很多小伙伴,我特别喜欢这里。”13岁的玲玲说。
玲玲在包鸾镇中心小学校读六年级,父母在外务工,平时主要由外婆照顾。包鸾镇家教互助会志愿者郎艳介绍,家教互助会除了开设孩子喜欢的各种兴趣课程,还会把孩子在互助会的上课照片和成长情况发到家长群,并定期举办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班。很多在外务工的家长在群中留言说,有了家教互助会,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假期没有去处、没人照看了。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丰都县85万户籍人口中近27.5万人外出务工,像玲玲这样的留守儿童有9400多人,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牵挂。
为让在家孩子舒心、在外家长放心,自2022年起,丰都县探索建立覆盖全县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将在家家长、学校老师、志愿者等组织起来,通过互帮互助为留守儿童、缺少照料的儿童等未成年人群体构筑一个“新家”,补齐家庭教育短板。
目前,丰都县已成立“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县级联合会1个、乡镇(街道)及城市社区互助会41个,入会家长会员1.02万名,吸引9000多名儿童参会,其中留守儿童7300多人。
不止是家庭教育,在重庆,市、区县两级政府已连续多年将关爱青少年列入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童心相伴”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截至去年底,建成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室4030个,“童心相伴”项目惠及16万儿童……
青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来到一座城市就业创业,租房难、租房贵是很多青年人、新市民面临的首要难题。
“这里有健身房、书吧等公区,房间家具齐全,可以拎包入住,门口又有轻轨站,每月租金也比周边同类型房屋便宜三四百元,看了之后很快就签约入住了。”在九龙坡区重庆佳寓华成路店,租户张雪飞满意地对记者说。
张雪飞是某高校博士生,去年底从国外交流回国,正当他为租不到合适的房子而发愁时,刚投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佳寓华成路店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佳寓华成路店原本是一栋闲置几年的商品房。去年3月,重庆嘉寓房屋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收购该栋商品房,将其改造成了104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除了配套好、交通便利外,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低于周边同品质房屋,此外我们还针对青年人、高校毕业生等主要客户群体特点,推出了免押金、搬家补贴等优惠政策,去年10月底开业到现在入住率87%。”佳寓华成路店店长马文郡说。
以优先盘活存量土地和房屋为主、适当新建为辅的思路,重庆市累计筹集约29.1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让约39万名新市民、青年人住得安、留得下。
建成投用158个“劳动者港湾”示范点,为近200万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地”;建成“渝康家园”1800余个,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建成老年食堂1695家,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13个……
此心安处是吾乡,民生的背后是民心。从稚子幼童到耄耋老人,努力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民生诉求,尽力让每一颗心灵都有所归属,是重庆这座超大城市构建全龄友好社会的目标和追求。
市民在重庆市江北区新民乐安心菜场“农民背篼菜区”选购农产品(2024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暖民心的温度:宜居生活可感可触
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扁担挑”,上班的市民和进城的农民在同一趟列车里相互礼让、彼此尊重——这是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上的日常场景。
渝北区石船镇的菜农们过去在镇上卖菜,镇上人少,菜卖得慢,菜价也低。轨道交通4号线开通后,菜农们发现,市区的菜价高一点,便背着背篓或肩挑竹筐,坐上地铁进城卖菜。
而市民和站点工作人员并未抵触。市民们表示理解,工作人员还优化安检措施、加强线路引导,让菜农们有序进站。渐渐地,坐地铁去市区卖菜的菜农越来越多,这条地铁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为了方便菜农出行,相关部门在4号线石船站拓宽了便民梯道、加装了太阳能路灯。重庆市还专门设置“防空洞背篓菜市场”,每个周六给菜农们提供固定摊位。“坐4号线进城很方便,一筐菜比在镇上能多卖近百元呢。”石船镇重桥村菜农范婆婆说。
细节之处彰显民生保障的温度。一件件温暖人心的小事,汇聚成了民生为大的“巨流”。
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四座山脉纵贯全城,山城、江城的地貌让重庆道路复杂、部分区域道路狭窄,群众出行常常要爬坡上坎,如何提升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
修建楼梯、电梯连接主干道,优化通道线路减少绕行时间,重庆对数十个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进行提升改造,让群众乘坐轨道交通省时省力;推出针对老年人赶场的专线公交、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的“响应公交”、直接开进社区或医院的“小巷公交”……特色公交服务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
北碚区市民秦世春说:“原来我们小区附近不好打车,也不方便坐公交车。步行至最近的公交车站需要10多分钟。有了3561路‘响应公交’之后,我们在小区门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大家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统筹高效利用各类资源,以高质量的民生建设,为群众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消费者在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忠恕沱社区一饮品店外休闲、聊天(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走进大石坝街道忠恕沱社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社区展现在眼前——曾经略显破旧的街道如今整洁有序,翻新的居民楼外墙色彩温馨;街角的小花园里,绿植繁茂,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嬉笑玩耍;崭新的社区服务中心人来人往,各类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在这里热闹开展。
作为首批“重庆市优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忠恕沱社区居民们步行15分钟内,就能满足购物、就医、教育、休闲娱乐等各种生活需求。但谁能想到,这个社区几年前还是个场地狭小、配套不足的老旧社区。
居民和小朋友在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忠恕沱社区的一口袋公园休闲、玩耍(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从不便到便民的“秘诀”,在于江北区将“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与城市更新、民生建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为忠恕沱社区规划了“商业综合片区”“教育医养片区”“特色文旅片区”——社区联动周边商圈,积极引入各类商家,丰富商业业态;与附近医院合作,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健康理疗、日间照料、养老助餐等功能;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将老厂房改造成特色咖啡馆。
年近70岁的社区居民李训说,以前社区虽在中心城区,但道路不畅、设施老旧、空间不足,生活并不方便,“如今,社区漂亮了,周边商场、医院、学校等啥都有,我现在主要任务就是养好身体、享受晚年生活”。
夜幕下的山水之城重庆灯火璀璨、景色迷人(2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今年,重庆市计划出台“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规划导则、建设指南,建成14个宜居宜业、便捷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圈,启动50个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建设“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20个,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间70个。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重庆,党委政府正持续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保障民生、以更精准更细致的举措改善民生,一件件民生实事,凝聚成一本本滚烫的民生账本,描绘出一幅幅暖心的民生图景,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民乐工业园区幸福苑社区开展SYB就业技能培训活动 助力居民创业就业
2025-04-23 18:17:00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民生为大”的重庆答卷
2025-04-23 15:41:00泰山区财源街道乐园社区世界地球日活动:萌娃变身环保小卫士
2025-04-23 15:33:00四月芳菲里,书香正浓时
2025-04-23 11:47:00绘就民生温暖底色——杏花岭区精心织密“一老一小”服务网
2025-04-23 06:33:00杭州一非机动车道变成绿化带?属地回应:是临时道路,要恢复原状
2025-04-22 17:22:00最低年付199元,老旧小区居民楼可以“租”电梯
2025-04-21 18:02:00南京白鹭社区向居民科普无人机“探秘”
2025-04-21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