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李文田题匾!烟桥何氏与探花郎的百年渊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4:36:00    

在烟桥古村的入口处,何氏六世祖祠静静矗立,这座重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岭南祠堂,不仅以精致的砖雕、石雕、灰雕和木雕展现着清末建筑的典雅风华,更因堂内一块“惇叙堂”匾额,串联起一段烟桥何氏与清代探花李文田的深厚渊源。

何氏六世祖祠是烟桥古村保存完好的一座祠堂,4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二进三间的抬梁式木构架搭配镬耳山墙硬山顶,尽显岭南传统建筑的规整与大气。祠内精致的砖雕、石雕历经百年风霜仍清晰可辨,人物花鸟纹样栩栩如生,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祠堂正中悬挂的“惇叙堂”匾额,笔力浑厚,落款正是探花李文田。

祠堂正中悬挂的“惇叙堂”匾额由李文田所书。

这段缘分的起点,藏在佛山梁园的书声里。据烟桥村老村长何忠鹰介绍,李文田是顺德均安人,小时候跟着父亲来到当时的佛山镇定居。李文田因父亲早逝险些辍学,是烟桥村塾师何铁桥以“穷且益坚”四字相赠,每月资助米银,让他得以与梁九图之子梁僧宝共读,后来李文田不负厚望,在殿试中一举夺下探花。

何铁桥字镛光,天性孝友且乐善不倦,继承父业深耕教坛多年,培养出众多学业有成的弟子,声誉日隆。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迁居佛山继续讲学,门下弟子盈门,李文田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更令人称道的是,何铁桥的儿子何汝兰、何汝桂相继中举,成就“兰桂同芳”的佳话,为烟桥何氏的书香门第之名再添佐证。

烟桥何氏名人辈出。

“惇叙堂”三字的含义,凝聚着李文田对师门家族的期许。何忠鹰解释道,李文田曾言,“惇”取敦厚之意,寓意族人相聚需心怀真诚宽厚;“叙”则指族人齐聚共商家族事务,强调宗亲间的团结与协作。这三个字不仅是对何氏家族的教诲,更成为烟桥村传承至今的治家理念。

烟桥何氏本就人才辈出,史料记载,清代村中便有七八位进士、举人,秀才与武生更是不胜枚举。村中有对联云:“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胜地英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其中,烟桥村首位举人、进士何文绮,官至兵部主事加员外郎,便是家族荣光的代表。

如今,何氏六世祖祠仍静静守护着古村,祠堂前的古榕枝繁叶茂,与“惇叙堂”匾额一同见证着烟桥何氏的传承。李文田与何铁桥的师生情谊,早已融入匾额的笔墨间,成为古村文旅中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注脚。

文字、图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黎红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