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7•16当日二渡长江 民间泳团“狂浪”致敬武汉渡江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1:31:00    

7月16日18时,夕阳西下,武昌汉阳门码头依旧人头攒动,继上午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2125名国内外泳士成功渡江之后,一支80人的方队再度下水,游向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二渡长江,这是武汉民间游泳团队“狂浪"用最朴素的方式,续写他们与长江的情缘。

民间力量的“二次渡江”

武汉狂浪队是一支民间自发组织的游泳爱好者组织,最初只是几位游泳爱好者组成的东湖小分队,如今成员已达365人。2019年,队伍正式命名为“狂浪”,队长杨爱国说,这个名字来自那首风靡一时的歌,“狂浪是一种态度”。

“7·16”上午,数千人的渡江洪流中,81名狂浪队员分散在数个群众方阵中,掠过波涛滚滚的江水,抵达胜利的彼岸。

但对“狂浪”而言,一次横渡远不足以表达对长江的感情。白天跟随大部队渡江,晚上自发组队再游一趟,"就像孩子回家,总想多待一会儿。"一位队员这样形容傍晚时分的“二渡“。

“二渡“的队伍中,有上午刚刚完成人生首次正式渡江的律师,也有连续参加五届渡江节的泳坛老将,没有裁判,没有观众,只有夕阳为证,80名狂浪队员以整齐的方阵劈波斩浪,完成了一次纯粹的民间致敬。

人水情缘的城市注脚

狂浪的队员有老有少,最小的仅14岁,距离最远的是来自中国台湾的隋宗霖,游过日月潭和澎湖湾以后,这一天,他终于如愿渡过长江。

对水的热爱,是凝结狂浪队员的最大公约数:微信群里的一个提议,就能召集数十人共赴江湖,清晨的东湖,傍晚的江滩,总能看到他们训练的身影。

傍晚的加渡活动完全由队员自发组织,他们自备救生设备,方阵外围有经验丰富的队员和桨板选手护航,展现出民间组织的成熟与自律。而这种自发性,恰是武汉城市精神的缩影——既有江湖儿女的豪迈,又有市井生活的智慧。

“一个人游得快,一群人游得远。我们不是专业运动员,就是一群离不开水的武汉人。"队长杨爱国说,对"狂浪"而言,渡江不仅是纪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小时候跟着父亲在江边玩水,现在带着孩子参加渡江节,他们用身体丈量江面,也用行动传递着独属于大武汉的城市记忆。

当80名队员陆续在三阳广场起水登岸,江滩已经进入迷人的“蓝调时刻”。一天之内的朝暮两渡太过难忘,大家相约明年此时再续这段“长江十二时辰”。

夜色笼罩江面,在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里,人与江的对话在潮起潮落间继续。

在武汉,像“狂浪”这样的民间队伍并非个例。他们或许不会出现在领奖台上,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坚持,让渡江文化得以传承,让城市记忆持续鲜活。正如一位“狂浪”队员所说:“长江就在那里,我们游过去,就是回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童军鹏 通讯员 赵杰)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